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5年4月16日(周四)上午9:30,在发改委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是: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施子海: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我们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由我和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先生一起出席,主要是向大家介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首先,先向大家介绍一些基本情况。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涉及到三个省、31个市,国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承东起西、连南及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的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对区域协调发展一直非常重视,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中部崛起特别是长江城市群的发展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按照这一要求,我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江西、湖北、湖南三个省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差不多花了2年的时间,今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这一规划。规划包括前言和九个篇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发展背景。第二章是总体思路,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大战略定位和需要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第三章至第八章提出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的任务以及深化开放合作的要求。同时还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事业、城镇化水平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对2030年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第九章是规划组织实施。
这一规划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的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规划深入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力求既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同时又充分考虑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实际,其中有六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长江全流域经济合作以及开放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并协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二是紧扣协同发展这一主线。规划强调要实现合作联动发展,着力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垄断,促进城市群合作联动,共同互利共赢,推进一体化的发展。
三是突破重点合作领域。规划以城镇发展联动、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协调、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对外开放合作六个方面为重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合作任务和相应的举措。
四是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规划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作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贯穿于规划的全文。明确提出要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明确提出在建立区域协调合作区域机制、区域利益分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五是坚持开放合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城市群内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六是加强与其他规划的相衔接。重点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出台的有关区域发展规划相衔接,广泛听取了三个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组织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合作,扎实推进,共同把这个规划落实好。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人民政府是规划的实施主体,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
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总体情况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提问,提问时请只提一个问题,同时通报一下所代表的媒体。
财新传媒记者: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城市、产业同质化等问题,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谢谢。
于合军:
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搞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核心要解决的或者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让城市群中各个单元城市能够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总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所在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包括生活习惯各个方面都很相近。经贸往来也是依托于水道和公路铁路沿线,十分密切。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有很多的共性,包括你刚才讲到的存在一些同质化的问题。当然,他们在一些产业的细分上也有不同的分工,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我们在规划里面,就如何推进错位发展、如何对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等进行了安排,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总体。
一是在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方面,提出要根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地理空间的容纳能力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着眼于推动人口的适度集聚与有序转移,兼顾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突出和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引领和带动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科学培育和合理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不同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定位准了,就便于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二是加强产业分工协作。说到同质化,必然涉及到产业,因此我们在规划中,专门有一章对产业分工协作进行突出强调,推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和协同发展。
三是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我们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集约节约的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借助合作联动、优化开发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破坏环境,提升集约程度。从各个城市的内部看,要着力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各类资源、要素和设施的利用效率与共享水平,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向勤俭节俭、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专门规划建设了一个“绿心”,这就是跨区域规划所体现的一种优势。如果只是单个城市和单个区域的规划,它就会往往只考虑自己的事。而我们搞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分工布局,在促进节约集约方面下了一些功夫,着了很多的笔墨。
四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在规划里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保障农村农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公正权利和合理利益,着力构建农村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我再简单谈谈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认识。我认为,要辩证地来看一个区域产业同质化和差异化的问题。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这个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同质化的核心或者关键,是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的相互蚕食,如果把内部竞争合理引导,防止产生恶性竞争的话,在一定区域的同质化反而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比如在规划里面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这三个中心对于几大板块、对于城市群当中的各个城市都是适用的。我们围绕把整个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争取能够在这个主导产业方面形成产业集群,让全产业链在这个区域进行布局,我们的整体竞争力也就提升了。因为,毕竟就单个城市来说,实力和竞争力还是要弱一些,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话,竞争力就会更强。
另一方面,如何避免内部的同质竞争,需要我们对大的主导产业框架进行细分。比如在规划的有关专栏当中,以及在专门针对产业发展的表述里面,就对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进行了明确。比如,生物产业重点要在哪儿发展、光电产业重点在哪儿发展、家电产业要在哪儿发展等等,在一些细分行业上也对于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进行了不同要求,从而推动构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格局,形成整体合力。
中国改革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请问一下于副司长。我们这次的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谢谢。
于合军: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一部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其意义还是十分明显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点。
一是有利于探索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大家知道,城市群是由不同等级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城市联合体。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从城市群的定义或者普遍认可的标准来看,是一种高级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我国最成熟的城市群还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长江中游等一些内陆地区的城市群,我理解目前还处于培育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编制实施规划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为中西部地区、东北等广大内陆地区培育发展较大的城市群,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责任,为在较高水平上推进我们国家、特别是广大内陆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有利于协同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来说,具有文化渊源深厚、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经济实力较强,城镇化基础良好,合作交流密切,并且科教人才及劳动力资源十分密集。这种比较优势,就决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们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我们国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最有希望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初步测算了一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去年的经济总量大概是6万亿元左右,约占全国总量的8.8%。简单的对比一下,经济体量略微低于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地区的九个核心地市的经济体量大体相当。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目前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通过我们前期的调研发现,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同时,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打通长江经济带“中梗阻”。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喻成一条长龙的话,那么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是中间这一段龙腰,如果这一段不活的话,龙头、龙尾必然联系不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尽快培育形成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甚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带、支撑带。
三是有利于引领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培育发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增强集体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过发展,本身就可以带动广大的内陆地区发展。同时,通过城市群的内部衔接和一体化建设,比如在规划里面提到了“五个协同发展”,能够把东部沿海地区与广大的内陆地区更加顺畅的联系起来,从而把东部沿海地区的拉力可以很顺利的传导到广大内陆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对于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和意义。
四是有利于引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务院确定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两个改革试验区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已经在“两型”社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做法。通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可以进一步深化“两型”社会建设,推动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五是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长期以来,城际之间的“几不管”地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盲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直存在,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但是一直苦于缺乏一些重要的抓手和平台,或者有很多的地方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我们想,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实现城际之间、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同发展,促进城乡间的有机衔接,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同发展。比如刚才讲到的“几不管地区”和城乡之间如何传导的问题,通过城市群协同发展,就规避了城市发展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某个地方原来处在城市的边缘,但是它可能在整个城市群当中居于中间位置,通过城市联动发展,对于城市和位于城市之间的农村地区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谢谢。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未来这个区域如何通过开放合作来促进城市群的发展?谢谢。
于合军:
的确,中部地区或者广大的内陆地区不沿边、不靠海,特别是不靠海,在开放方面总体来讲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目前国家全方位的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对于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对外开放的机遇。同时,通过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我们要让各个城市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的对外开放的合力,在内部更具合力,对外部更具吸引力,走出去更具竞争力。对于在规划当中如何解决对外开放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包括刚才施主任讲的积极参与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加强沿江各口岸监管平台建设、完善口岸综合服务体系和口岸联络协调机制,推动沿江通关协作,促进区域通关一体化等,以及在符合全国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等等一些海关特殊的监管区。同时,城市群内部要联手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商务信息的互通共享,共同做大做强“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一些区域性的会展平台。
二是完善国内区域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往东是长三角,往南是珠三角,往北是中原城市群,往西是成渝城市群,非常适合与国内各个区域相互联动,有利于深化各个区域之间的开放合作。
三是大力推进国际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国际的交往也十分密切。比如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在经贸投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科教文化,以及与一些友好省州和城市等领域的合作,一直以来也在开展,通过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可以进一步的深化。再比如,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在港口建设与运行、临港经济发展、航运服务等方面也都开展了一些合作,通过我们这次的规划推进也可以进一步扩大这方面的合作。与欧洲的莱因河流域也有很多的合作,包括与日韩等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这些合作过去有可能是单个城市或者城市群,现在通过打造联合体,把每个单个体的对外开放优势和各个区域之间的优势整合起来,让这种对外开放的优势能够相互共享,从而也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度,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新社记者: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有哪些举措?能够为中西部地区1亿人就地城镇化发挥哪些重要作用?谢谢。
于合军: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或者说,推进城镇化的核心还是解决人的城镇化的问题。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既有像武汉、长沙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负载沉重的城市病,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尽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有55%左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2%多一点。在这个区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作为第一个国务院批复的城市群规划,也承担着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路子的责任。因此,我们在规划当中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下了很大的功夫。
一是要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正像我们理解的城市群的概念或者发展的路径,就是要促进多个不同等级的城市协调发展,也就是常说的,促进大中小城市发展。通过城市群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更有利于一些中小城市在群体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要强化发展轴线功能。区域经济学有一个点轴发展理论,简单说就是通过培育发展轴线,可以把各个点更好的带动起来。我们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特点,提出了“两横三纵”重点发展轴线,“两横”就是长江经济带、沪昆铁路沿线;“三纵”就是京广、京九、二广发展通道。通过轴线把各城市穿起来,促进各个城市的发展。
三是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近些年来,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种比较好的趋势,就是区域之间包括次区域之间发展合作的态势十分良好。我们在规划里也点到了很多次区域或者叫区域之间的合作,像“咸岳九”,就是咸宁、岳阳、九江的小三角,比如再就是“新宜萍”也就是新余、宜春、萍乡与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合作等等,通过这种城市群的组团发展来带动整个面的发展。
四是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各项重点任务。包括如何优化城镇规模结构,明确各个城市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发展方向,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与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效流动等等,在规划里都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
我再回答一下你说的就近城镇化问题,也可以说给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到的"三个1亿人"带来哪些实惠。
总体来看,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核心就是我刚才讲的,要体现人的城镇化。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问题.城市群发展,不仅集中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同时又较好避免了单一城镇发展存在,比如,通过促进城市群间大中小城市的发展,为城镇棚户区建设、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机遇。因为我们把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对于一些中间地带、边缘区域的城市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同时通过规划的实施,必然加大棚户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革力度,这也为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机遇。
二是通过更大区域实行社会保障跨区域无障碍转移、公积金异地存取自由,户籍制度的改革,对整个区域实行转移接续无障碍的推进,使农民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就近市民化就更加便利。我们过去讲就近城镇化有可能讲的也是在一定的区域,而这个城市群正像前面讲的,各个城市之间生产生活地理条件比较相近,一些农民工就近打工的话就多了更多的选择权,同时通过这种推进城市群内部无障碍的接续转移,让把这种选择权变成了现实。所以对于农民就近城镇化非常有利。
三是通过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使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快捷相连,为多点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发展带来机遇,也为农民工就地城镇化提供了便利。总体来讲,给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所带来的实惠的核心,还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为这部分群体就近城镇化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和更大的可能。
新华网记者: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早前发布的珠三角、长三角的规划或者区域战略相比有什么突出亮点,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改革创新?谢谢。
于合军: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国家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总体来讲与以前我们以前所做的区域性和专业性的规划有所区别。我们在研究编制这个规划过程中,力求使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这可以说是规划的特点或者我们理解的规划的亮点。
一是突出了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也就是体现了长远发展的方向。当前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统一区域大市场。因此我们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并不是把城市群当中的各个单元城市发展的模式简单的叠加,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始终紧紧扣住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贯穿全文,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有集中的体现。
二是突出了以国家总体部署和区域总体战略的充分衔接,体现了时代特点。我们早在2013年初就会同有关部门和三省启动了规划研究编制工作,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本身就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部崛起有关政策性文件、服务服从于这一重大战略。借这个机会我向媒体朋友们介绍一下,明年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十周年,希望广大媒体朋友进一步关注中部地区的发展。同时,在研究编制规划过程中,正好赶上我们国家紧锣密鼓的研究编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因此在这两个规划的衔接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同步研究、同步衔接,在规划里充分体现了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一些要求和部署。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陆续提出和确立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带一路”也是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在研究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时候也与这三大战略,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进行了有机衔接。
三是突出了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充分体现了可操作性。围绕推进区域一体化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对如何让区域一体化有抓手、能落地,同时也能够进行考核,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在规划里明确提出了“五个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就是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和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比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规划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在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能源保障、信息基础设施等重大建设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五个协同发展用专门的章节进行了阐述,有量化的指标,也有一些保障的机制,大大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四是突出了绿色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思想。本身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就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因此,我们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建设的时候,把“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并把生态文明共建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用比较大的篇幅明确了促进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及其保障措施。
五是突出了体制机制创新,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三个省、31个市,推进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就是创新协调区域际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如何实现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一体化,也是我们在研究编制规划时的一个难点或者重点。因此,我们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作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如果大家比较细心的话,可以搜索一下,在通篇的规划当中出现了机制65次,体制13次,这足以看出我们对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在整个规划当中的重量、分量。
在具体的改革创新方面,我认为和刚才讲的突出体制创新的特点基本是一致的,本身体制机制创新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使改革能够落地的具体措施。比如在规划里提出了创新城镇联动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在基础设施方面提出了综合交通运输与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些改革创新的思路,在水利建设方面提出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在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跨区域的环保机制、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有一些机制的设计和安排,同时在推进区域合作、简政放权和强化服务等等一些方面,规划文本里也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这些都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
湖北卫视记者:
规划提出了三个中心城市要合力发展,您觉得这样的合作机制在全国其他区域协同发展的时候有什么借鉴的作用?谢谢。
于合军:
正像我回答前面几位记者朋友的问题时所说的,就是如何打破地区之间或区域之间的利益藩篱,一直是我们国家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三个中心城市之间,利益衔接和协调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了,比如武汉、长沙、南昌已经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每次省会城市会商会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成果,陆续签署了宣言、纪要、纲要等协议,推出了公积金可以异地存取、社会保障无障碍转移的措施,建立了商事活动认证的一些标准等,一步一个脚印在推动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这样为企业在整个区域里创新创业,为普通劳动者、人才在这个区域里自由流动都提供了非常明显的便利。我觉得这种合作方式完全可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让相邻之间或者经济联系比较密集的区域之间来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对于全国来讲,随着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推进,总体来讲未来要朝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向。长江中游城市群特别是省会之间首先建立的联动机制,将为我们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南方日报记者:
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突破口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入手?
于合军:
抓落实一直是我们编制实施区域性规划或者专项规划工作的重点。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落实方面,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我们重点采取了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指导编制实施方案。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在地方,也就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要抓紧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把规划确立的城市定位、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政策措施等等细化实化。
二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把规划的一些主要思想和具体措施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推介,让不同企业、不同群体能够按照规划明确的方向来推动发展。
三是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尽快建立指导合作联动的高层协调机制和工作务实推进机制,统筹谋划城市群发展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四是强化宏观指导支持。国家发改委在推动规划实施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我们将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积极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三省人民政府,推进规划实施。
我相信,通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扎实推进《规划》落实,合力解决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现《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施子海:
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这次发布会有中国网进行直播,再次感谢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