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心建设以什么为依托?临港将目光投向了“上海智造”。昨天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按照方案,临港将设立5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全面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为推动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昨天临港地区还发布了十条“分量十足”的配套政策,包括:对智能制造装备的重大首台突破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无偿资助;对在临港建设智能制造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检测检验平台等公共平台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扶持;为临港智能制造企业提供200亿元专属授信额度;人才方面将实施临港智能制造人才安居计划,还将在今年年底临港人才“双特政策”1.0版到期之后,于明年元旦后推出“双特政策”的2.0版。
临港智能制造的方案设计和“政策干货”,为当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实体经济稳增长提供强劲助推力。然而,在国内准备打响“智造牌”的不仅有临港,包括北京中关村在内的相关园区也在调整规划,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此,新闻发布会上媒体提出疑问,当前国内制造业面临去产能压力,而在智能制造领域,项目集中上马,会不会在未来出现重复雷同,甚至新的过剩产能?
在现场,多位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全球视野的新理念下看待智能制造,就会发现这个领域很难出现过剩。“智能制造是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很难出现过剩的个大领域,但媒体的问题也提醒了我们,产能有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出现过剩。”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鸣波说,“因此,在某个产品或者领域上,要站在全国甚至全球视野上看待。”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此次临港行动方案中体现,智能制造不光局限在上海。放眼全球,智能制造本身不是一种产品和技术,而是改变制造业的一种全新生产方式,它将极大地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传统产业化解过剩危机。
“上海所面临的智能制造转型挑战,是在国际制造环境中的新一轮挑战和竞争。”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徐子瑛表示,智能制造是全球的热点,在高端制造领域,特别是创新领域很难出现过剩,因为这些技术本身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徐子瑛认为,临港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本质是基于国际化和开放,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集聚全世界优秀人才、体系和平台,以此为企业提供创新平台,用市场化手段而非政府部署,推动形成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表示,智能制造作为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产业里的工具和手段,市场需求量很大。临港依托先进制造业的固有基础,以及上海的区位优势和配套优势,有条件抓住智能制造的发展先机。
“智能制造不能闭门造车。近年来各地都在发展智能制造,有共性也有个性,上海的个性是开放。”陈鸣波认为,临港的智能制造中心“独具个性”,将依托临港港口、洋山港、上海自贸区,以及整个上海实现联动发展,通过这些“窗口”,构建智能制造跨界合作体系,融入全球化产业发展网络。
临港十条政策“干货”
一、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设立5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
二、在临港建设的智能制造领域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检测检验平台等,按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总额最高5000万元。
三、经管委会认定的智能制造研发项目,按项目研发投入的30%给予扶持,最高1000万元。
四、在临港投资的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达到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要求的,按照企业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最高1亿元。
五、对在临港经过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的装备、系统和核心部件首次取得市场业绩,给予一定比例的无偿资助或保费补贴。
六、临港地区企业首次使用临港自主品牌的智能制造产品或购买相关服务的,按照其采购合同金额的10%给予扶持,最高500万元。
七、支持商业银行为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200亿元专属授信额度。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八、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双定双限”房、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优先用于支持智能制造人才安居临港。
九、对落户临港智能制造领域的市级以上行业组织,给予最高100万元开办费扶持。
十、实现临港地区热点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