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上海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上海市工业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7-10 09:55:00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为目标,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以末端治理向过程控制、源头预防转变为主线,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施重点能效提升工程、加大淘汰力度、优化用能结构、扩大清洁生产覆盖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节能管理方式、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0.912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5年的0.742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2.8%,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2015年全市全口径工业用能总量为5815.6万吨标煤,工业用能总量占全市比重约51.1%,较2010年降低5个百分点,对我市工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源头预防,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

  出台国内首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及能效指南(2014版)》,制订差别化电价实施办法,以强制性、约束性标准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4208项,减少能源消费435万吨标煤。加大高耗能落后设备淘汰、替代力度,推进21081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更新,完成替换11530台S7及以下系列变压器。全面削减分散燃煤,完成5153台分散燃煤(重油)锅炉和工业窑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减少分散燃煤约300万吨、重油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71万吨,相应的,工业天然气消费占比从3.8%快速上升至7.6%。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成立“上海市分布式光伏产业联盟”,在本市工业企业屋顶累计推广光伏约200MW。大力推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累计推广节能灯796.2万只、节能家电329万台,推荐5661个型号高效电机、1670个型号节能工业产品入围国家推广目录,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2、过程控制,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398项,项目投资57.8亿元,节能量99.43万吨标煤,主要用能产品能效全面提高,10项产品单耗指标达到国内外行业先进水平,本市列入“万家企业低碳行动”的工业企业完成国家下达节能量目标的132.7%。在钢铁、石化、电力等12个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完成130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方案7753项,节能50.77万吨标煤,节水1446.48万吨,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相比2010年下降42.4%,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相比于2010年分别下降63.8%、55.7%、50%、27.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利用水平、研发能力国内领先。完善上海市工业能效监控平台,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上报制度,完成420家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98万吨标煤。累计制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70项,产品能效等级标准17项,管理类标准58项。

  3、培育能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十二五”期间,认定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29项,项目投资额3.14亿元,认定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设备企业224家,设备投资31.36亿元。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高效照明及智能控制系统等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在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节能环保领域上市企业35家,产值(主营业务收入)20亿以上企业超过10家。国家和本市备案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由“十一五”末的52家增至2015年的427家,388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获得市财政奖励,节能量19.72万吨标煤。上海临港再制造产业园区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同时获得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委批复支持的国家级再制造示范基地,浦东张江建设了上海国家半导体照明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虹口、杨浦、宝山等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形成了一批以花园坊节能环保园为代表的服务业集聚区。

  (二)困难与问题

  要进一步推进本市工业绿色发展,当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新项目能效水平有提升空间,大型项目通常在开工前几年完成项目设计,用开工当年的节能技术和水平来衡量,存在节能潜力。二是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动力不足。节能改造成本上升快,单位节能量的节能成本从2007年的2700元上升至2015年5800元。同时节能监察队伍相对薄弱,节能监察覆盖面还不足。三是工业固废利用面临挑战。本市75%左右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分布在104工业区块外,企业面临调整淘汰压力。同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涉及废弃物回收、分类处置、回收利用、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导致废旧资源的回收以个体“游击队”为主,无序竞争和环境不良挤压规范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十三五”时期,本市工业绿色发展面临调整转型挑战不断加大、环境质量要求持续提高、资源能源约束更加趋紧等新环境、新要求和新动力、新契机。

  从国际来看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全球能源和环境危机推高了国际竞争中的绿色壁垒,一是作为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的大国,我国承受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节约能源的巨大压力。2015年6月30日,我国递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明确,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二是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施行“领跑者”计划、环境能效标识、低碳标识、节能型产品销售商评价等制度,在国际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占据产业竞争力制高点成为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引领了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来看绿色发展成为潮流。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使得工业绿色发展需求凸显。一是政策引导作用逐渐显现,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能源高效利用、土壤修复、黑臭河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将带动万亿投资。二是资本市场对绿色发展推动作用日益明显,节能环保新兴技术快速涌现,环境风险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都孕育着巨大商机。三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提出了涵盖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用水强度、固废综合利用率等方面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深入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和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带来新契机。

  从上海来看绿色管理持续深化。“十三五”时期是本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突破关键期,对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工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空气、水、土壤专项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更高环保要求,主要污染物控制种类不断增加,控制指标趋紧。二是碳排放峰值目标的设置给工业绿色发展增添了新压力,本市提出“2025年前后本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工业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关键领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控制任务艰巨。三是节能环保投入维持高位,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政府环保投入维持高位,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等将拉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新一轮投资。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把绿色作为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贯彻“智慧节能、清洁高效、循环耦合、绿色发展”方针,持续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为统领、能耗总量控制为优先、完善市场机制为基础、健全法规标准为保障、科技创新应用为驱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监管相结合。持续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的工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用能主体责任,完善能效监控管理,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

  2、坚持能效提升与污染减排相结合。坚持节约优先,实施能效提升工程,聚焦高载能行业和工业园区节能降耗,整体提升本市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链,减少污染物排放。

  3、坚持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推动建立有利于节能降耗的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对结构转型的柔性助推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市工业发展规划,控制增量、调整存量、淘汰落后,加强节能评估、产业准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4、坚持两化融合与智慧节能相结合。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变革性推进作用。以能源大数据平台、能源互联网为手段不断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加强对能源数据的分析挖掘与预测,精准定位、精确考量、精益施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

  (三)发展目标

  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双控三优”目标,“双控”即“控总量、控强度”,“三优”即“优结构、优产业、优管理”。2020年的主要目标包括:

  ——总量和强度实现双控。本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比“十二五”期末同比下降180万吨标煤;相比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左右。重点排污企业(320家)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30%。

  ——工业用能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占全市用能比重下降至48%以下;工业能耗中高载能行业用能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占比继续上升。

  ——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800亿,关键技术与融资服务体系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7%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以上;重点行业实现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

  ——能效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产业园区;主要耗能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外行业先进水平;推进一批企业建立能源在线监控系统,推广能源管理体系;着力修订制定一批能效标准。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对接工信部绿色制造工作要求,制定《上海市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方案》,按照“示范一批,推广一批,覆盖一片”的模式,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一是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聚焦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实现产品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推进产品绿色设计试点示范,从源头综合考虑有毒有害材料替代、可回收、材料优化等各因素,开展典型产品绿色设计水平评价试点,实现2020年试点范围内评价全覆盖。二是引导创建绿色工厂,以厂房集约、原料无害、生产洁净、废物资源、能源低碳为目标,制定重点行业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广方案,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三是大力创建绿色产业园区,强化绿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按照“绿色、智能、金融创新”融合理念,搭建产业园区绿色监控平台体系,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分类分批推进分布式光伏光热、绿色照明、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园区循环化改造、立体绿化等绿色重点工程,整体提升园区能源资源效率和绿色化程度。四是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全面推行绿色采购,打造绿色供应链试点。鼓励企业选用符合环保、节能要求的原材料,从物料环保、污染预防、节能减排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绿色伙伴认证。

  (二)优化绿色技术产品选推制度,推动产研融合发展。加大对高新节能技术的研发力度,健全本市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遴选和推广应用制度,一是加快绿色制造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市科委联动,实施绿色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与产品创新工程,研发储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研发纳米红外线圈电热、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纳米孔绝热材料等节能技术、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系统、无烟柴油和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等环保技术、无损拆解、零部件疲劳剩余寿命评估等再制造技术。二是支持工业绿色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开发一批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新材料,突破绿色原料选择、创新设计和应用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一批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新型绿色包装。开发、应用一批模块化、仿真化、集成化、易回收和高可靠性等绿色设计工具,拉动绿色研发设计和绿色工艺技术一体化提升。三是创新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机制。建立节能环保产品评审推广负责制,由节能环保产品评审单位会同相关企业负责产品的推广。搭建节能环保产品线上线下推广平台,通过推介会、展示会,搭建节能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和用能单位对接平台,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搭建“绿品慧”等节能环保产品线上推广平台,扩大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疏通节能环保产品流通渠道。

  (三)强化“互联网”智慧能源管理,打造绿色发展大数据生态系统。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运用大数据平台、能源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有效推进绿色制造。一是推进企业能源管理智慧化。建设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耗信息在线采集和动态监测系统,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可视化用能监控系统建设,加强能源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推广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建立绿色数据中心创建指标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建设10家绿色数据中心示范企业。二是推动园区绿色在线监控。针对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节能环保设施运行等不同要求布局实时监测点位,实现数据实时监控。鼓励园区对已有监控平台进行系统功能改造和升级,积极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园区监控平台建设和管理运行,促进监测数据互联共享。三是搭建全市绿色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绿色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发潜力诊断挖掘、能耗环保对标、绿色指数评价等功能,促进企业、园区和政府能源环境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四是创新资源回收利用方式。鼓励发展“互联网回收”模式,支持回收行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鼓励再生资源企业与互联网回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电商业务向资源回收领域拓展以及智能回收机向互联网回收延伸。

  (四)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绿色装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是提升发展高效节能产业。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支持发展大容量高压变频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节能机电产品,支持高端LED照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用,发展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节能建材。培育发展专业节能服务业,鼓励创新合同能源管理运营模式,扩展至新建项目和运营维护领域。二是提速发展先进环保产业。推进电厂超低排放改造设备及袋式除尘核心配件、生活垃圾焚烧及其烟气处理系统成套设备,机动车尾气微粒过滤器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产品的研发制造。提升水处理,提升高浓度工业废水、膜法重金属脱除成套装备、城镇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一体化技术及成套装备等水处理关键组件与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研发土壤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泥资源化等土壤污染修复核心技术。推进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发展环保服务业,在电厂除尘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进行试点示范推广。三是提质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升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能级,拓展脱硫石膏、粉煤灰、冶炼渣的深度利用,发展钢渣精细化利用,高品质氧化铁提纯等技术。积极开发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技术和设备、污泥消化与干化处理设备、废旧机电及电器电子产品自动拆解设备等配套装备。扩大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工程机械等领域再制造规模,支持机器人、航空发动机、高端医疗设备、通信设备等领域再制造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产业化示范。

  (五)大力推进能效提升,加快实现节约发展。通过优化结构、创新技术、精益管理等一系列手段全面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一是提升新建项目能效水平。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后评价,严格控制钢铁、石化、电力等高载能行业产能扩张,在节能、环保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大力推行新建项目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专业技术机构参与项目能源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二是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改造。针对高载能行业推进专用设备节能改造和余热余压利用,包括钢铁行业的焦炉、烧结节能改造,高炉水渣余热资源利用改造等;石化行业的冷却循环水系统优化改造、低温热综合利用改造;电力行业的脱硫岛烟气余热回收改造、风机运行优化改造等。针对一般制造行业推进通用设备能效提升,包括电子、医药、汽车行业的制冷系统改造;机械、轻工等行业的空压机系统改造;机械行业的电能质量改善改造等。三是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聚焦重点行业,继续推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医药及四大工艺(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聚焦重点区域,实施50个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专项。至“十三五”末,节约标煤约100万吨。

  (六)推进工业低碳转型,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在工业能耗中的比重,鼓励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一是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全面完成全市28台集中供热及热电联产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替代或者关停。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工业企业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推动300MW屋顶光伏建设项目和2MW微风发电示范项目,开展园区智能微网技术优化试点。三是实施能源低碳化改造。鼓励钢铁行业降低铁钢比,减少高炉和炼焦用煤;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展工艺过程温室气体减排改造。

  (七)突出预防性控制,扩大清洁生产覆盖面。以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为目标,扩大清洁生产覆盖面,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一是推进有毒有害物减量化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电器电子、汽车、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持续推进高风险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减量替代,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是推进重点行业、基础工艺的清洁生产改造。通过实施先进适用的绿色基础制造工艺等清洁生产技术,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智能化发展,编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共性技术指南。三是全面落实国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专项工作。推进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广方案,建设一批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四是扩大清洁推进范围、提高清洁生产质量效益。在工业园区探索推行清洁生产的整体模式,推动实现12个重点行业和绿色示范园区创建清洁生产全覆盖,全面挖掘和实施综合利用、污染控制项目。五年落实清洁生产技术改造2000项,每年建成2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八)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加速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各类废弃物高效、高值、深度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推动大宗固废深度利用,向精细化、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方向发展。推广钢渣透水产品、墙体自保温材料、人造轻骨料、建筑加气砌块等的市场应用;推进宝钢冶炼渣、宝山城建物资、嘉定伟翔电子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废弃物产生分布和合理运输半径,规划建设若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电机产品、通信设备等的再制造;推进临港再制造示范基地的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重点再制造企业为依托,加快完善有利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三是推进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开展以“四机一脑”、办公设备、印刷线路板、废旧电池电瓶等为主的废旧电子电器的拆解、分选、处置利用和再制造;进一步推进冶炼煤气、余热余压等的再生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四是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推动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推广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等节水模式,提高节水管理和资源利用率。

  (九)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区域联动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充分把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建设机遇,推动绿色科技、绿色制造及绿色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是加强与长三角以及全国市场的业务对接融合,支持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拓展布局,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营销中心或企业总部,鼓励本市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产业投资、资产重组、服务输出、外设分支机构等多种方式开拓国内市场,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跟全球绿色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国际节能低碳和环保领域交流,吸引全球顶尖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转移,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引导企业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利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建立产业联动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建立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企业人员培训,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能力,推进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间交流互动,积极参与绿色产品政策和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交流合作。
 

  五、政策保障

  (一)健全体制机制,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各行业组织、节能环保咨询服务机构及行业专家的作用,提供技术与咨询服务。把能耗总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分解、细化考核指标,确保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对于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的不良记录,按规定纳入征信管理系统。

  (二)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执法监督。健全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政策制度,完善工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分级节能减排监察体系,鼓励工业相对集中的区县组建节能监察队伍。完善日常监察与专项监察相结合的监察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监察执法队伍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监察水平。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效水平的事中事后监管,对项目节能评估及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注重政策引导,加大财税扶持。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入手,鼓励园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节能改造,支持节能环保产品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推广。完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节能节水环保装备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示范。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节能环保领域重大项目、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和信息服务。

  (四)创新金融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流向节能环保产业。拓宽绿色制造融资渠道,发展绿色债券、绿色PPP、碳金融。建设以用能企业、节能服务公司为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等级良好企业项目的信贷支持。由专业机构牵头,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组建以节能低碳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基金,通过PE、VC等投资机构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园区、重点企业、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研发创新项目、公共服务平台、政府PPP项等的建设和发展。

  (五)构筑创新优势,打造人才队伍。抓住科创中心建设的契机,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鼓励企业之间采取联合体方式共同参与投资建设。支持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和大学、院所联合创新,支持上下游企业联合提供满足节能环保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形成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技术解决方案和标准规范。加快建设上海市节能环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支坚实的绿色科技人才队伍,推进绿色制造专门化人才培养。

  (六)加强节能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论坛、技术展示和推广交流、现场交流会等,传播普及节能法规、节能技术和节能理念,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为节能减排创造良好消费文化和社会氛围。组织新闻宣传部门制订全民宣传方案,加大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并增加能源浪费现象曝光频次。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地球一小时等重大专项活动,开展一系列专题宣传,使节能减排成为全民共识。

上一篇:上海市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