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上海市锁定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把生态环境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锚固城市生态基底,生态用地只增不减。
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岑福康表示,新一轮城市总规明确建设用地只减不增,“3200平方公里为上海建设用地的天花板”。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20)确定的3226平方公里相比,上海主动削减建设用地面积74平方公里。
岑福康说,针对这个目标,上海提出了以规划转型引领城市发展转型,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将通过四个方面的举措,来落实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目标。
首先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更加注重陆海统筹开发,城市一体开发,和地下空间分层利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形成以“三大空间、四条底线”为基本框架的土地分区管制体系,统筹各类规划的空间要求。三大空间是指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四条底线是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线和文化保护控制线。
其次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重点是突出生态用地的规模。岑福康说,到2035年,上海的耕地面积将从现在的1898平方公里减少到1200平方公里,调减出来的698平方公里全部用于林地、湿地等生态建设,同时增加建设用地的绿化广场用地,确保生态用地占市域陆域面积的60%以上,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此外,要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从现在的260平方公里提高到480平方公里,占全市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15%。再者,要切实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的需求,提高工业用地的绩效水平,到2035年,上海将保留48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并按照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零星工业地块的体系,在各个层次的规划汇中进行布局引到和深化。
第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岑福康表示,上海鼓励用地的功能复合,探索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的复合开发,推进轨道交通场站的综合开发利用,引导大学校区产业园区与周边居住社区的融合,加强农用地的复合利用引导,强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综合利用市场、财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实现对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全过程全要素的动态监管,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是有序调节土地供应,对低效建设用地做减法,按照建设用地以拆定增,优先保障公益类项目,民生类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向新城、重点新市镇及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项目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2035规划提出,上海要建设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聚焦优良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
岑福康说,在这一轮规划层面中,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可负担可持续的住房供应体系,并提出引导策略。考虑到未来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和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需要,虽然至2035年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但住宅总量将较现在有一定的增加。
具体来说,城镇住宅用地将从现在的660平方公里增加到830平方公里,保持稳定的居住供地供应。从结构上讲,要增加中小套型住宅供给,提供人才公寓,国际化社区和涉老型住宅不同住房类型,在供应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即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和征收安置房)和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创新创业群体,和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岑福康特别提到,上海将通过多渠道增加租赁性住房的比重,加大新建住宅中租赁性住房的配建比重。鼓励科研院所、医院、产业园区、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房,用于本单位的人才安置,鼓励社会各类机构代理经租闲置住房,回收利用中小套型存量住宅,形成稳定的房源用于出租。
他说,从去年7月份开始,上海率先在全国推出两块租赁住房用地,到去年底,上海已经有29幅80公顷租赁住房用地,预计可建设租赁房30000套左右。同时,在商品房当中配建60万平方米租赁住房,预计在10000套左右。今年,上海将继续加大新增租赁住房的用地供应,同时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进一步加大租赁住房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