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上海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高新技术 > > 内容

以“科创战略特区”推动上海创新 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5-08-14 11:12:18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目标已经明确,突破口在哪里?路线图是什么?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 
  经济中心不能“跛腿” 
  王战反复强调:“要放在‘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层面,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全球科创中心。” 
  当提出上海要建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时,坊间有人议论,是不是上海要建五个中心了?一直以来,也有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认为只要建成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金融三个中心,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就自然建成了。王战认为,这些看法实际上没有准确理解什么是经济中心,也把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立起来了。上述三个中心都是服务业的,而经济中心还必须伴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发达,否则上海的经济中心就是“跛腿”的。而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又是离不开创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该是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内核。” 
  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爬坡过坎”。而要建成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算是最有可能的城市之一。但王战认为,今天上海谈科创中心,不能沾沾自喜,不是看上海究竟有什么优势,而要看清楚上海面对哪些障碍。 
  王战认为,从过去经验来看,上海建科创中心面对着三个瓶颈:对创新的认识偏差、科技创新主体错配、商务成本高。 
  怎样认识“创新”?王战表示,“创新”并不等同于“发明”,而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例如,某项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这很了不起,但这不叫创新,而叫发明;但一个香烟盒儿从尖角改成圆角,这就叫创新”。现在上海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是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三张皮”,没有真正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 
  对于科技创新主体错配,王战说,国企、民企、外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创新瓶颈。每次市里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往往首先想到国有企业。但国企的考核、任命、任期制度,决定其对创新缺少持续动力,占上海经济半壁江山的国有经济没能完全体现出创新主力军作用。外企主要是基于中国市场产品营销的外围创新,虽有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但不会触及核心技术环节。民营企业理应是最主要、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上海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多数集中于商贸、地产等第三产业,科技创新优势不明显,没能成为引领上海创新潮流的主体。“国企大而不强、外企强而不为、民企长而不大”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谈到商务成本,王战认为,上海商务成本高企对创新存在两方面制约:一是众多中小企业面对过高土地、人工成本,宁愿从事赚快钱的产业,要么去异地发展;二是上海孵化的创新项目,一旦进入产业化阶段,基于成本考虑就会选择周边地区落地生产,出现“开花多,结果少”的现象,而“商务成本问题不解决,即便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具有创新意愿,也难以落地发展”。 
  布局三条“创新轴线” 
  对下一步如何推动上海的创新工作,尤其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王战提出了多个建议。 
  第一,“市场决定”与“政府引导”两条腿走路。所谓“市场决定”,就是培育营商环境,发挥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在上海形成万众创新创业的新局面,要相信上海未来的企业家群体将主要来自中小企业。市场决定的创新是一种非定向、不确定的创新,无需政府确定产业导向,关键是打造好一视同仁的创新营商环境。所谓“政府引导”,是要有效发挥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对于上海而言主要是落实好两个方面:一是落实国家重大工程与项目的战略布局,并与上海区域创新形成互动,研发、掌握、产业化一批核心技术与项目;二是根据上海城市特点,提出引导一批重点产业的创新方向,譬如“三经济、一制造”。具体包括符合未来信息技术应用革命方向的“平台经济”、符合未来居民需求并体现上海比较优势的“健康经济”、符合城市治理及环保水平升级需要的“绿色经济”,以及符合未来产业智能化方向的“智能制造业”,并推动工业智能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发展。展望未来,可能还要加上新材料产业,如碳纤维、石墨烯。 
  第二,创新主体需要依托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三管齐下”,努力将创新主体错配劣势转化为创新主体多元的优势,让三者在科技创新战略中优势互补。国企重在通过混合经济改革,落实国家重大工程与项目,成为创新驱动的动力源。国企对创新的引领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带动上,通过产业链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民营主体、民营资本参与创新发展。对于外资企业,重在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落地上海,扩大其在地化研发与应用规模,与本土企业形成互动,通过政策引导扩大其溢出效应。此外,要想方设法真正让民营经济成为上海创新的主力军。对于民营企业主要不是给予政府补贴或政策支持,而应通过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平台建设、技术共享等方式为其创新发展创造机会。 
  第三,打造“科技创新战略特区”,布局三条“创新轴线”,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降低商务成本,将创新成果留在上海。可以在国家级的园区、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科技创新战略特区”。根据目前上海创新资源与产业空间布局,特区可考虑“围绕三个创新热点区、打造三条创新轴线、形成三个创新扇面”。一是以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原点,以浦东十六号地铁沿线各镇为节点,直到临港新城。依托轨道交通,通过新型城镇化走廊,形成创新轴线,并选择创新试点城镇,综合降低商务成本,形成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新空间。浦东还应将高新区与自贸区相结合,体现开放创新的优势,将浦东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自由创新区。二是以杨浦知识创新城区为核心,向宝山、崇明辐射。一方面沿江湾创新走廊与宝钢“腾笼换鸟”形成互动,另一方面过隧道与长兴岛、崇明形成互动。三是以“紫竹-漕河泾”沿线园区为核心,与新桥及松江出口加工区产业调整互动,形成创新轴线。通过三条轴线,将形成上海未来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向东、向北与向南三个扇面。

上一篇:让市场引导创新促企业主动创新 黄浦区发布创新十条
下一篇: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 上海5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手机(同微信): 18600227098 18618365620

联 系 人:李春风 扈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