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奉贤生物科技园专项调整正式启动,这一调整预计将腾出土地800亩。此举标志着在今年“十二五”收官之年,本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再提速。
面对建设用地已经接近“天花板”的现实,上海一直坚守“坚决压,勇敢减”这一产业结构调整主线。预计截至今年年底,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低端产业用地调整规模将超过7万亩。
数据显示,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约占陆域面积的45%,这一比例远高于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20%至30%的水平,而工业用地约占建设用地比重大约为28%。土地资源的紧约束,更加凸显了工业用地的紧张。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的质量和效益,成为“十二五”期间及未来上海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一些郊区,由于多年来无序招商,导致工业形态落后,“三高一低”企业扎堆,安全生产隐患不少。
从2011年起,上海聚焦小化工、小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印染、普通建材等重点行业,累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3000项,其中危化项目近300项,减少能源消费约400万吨标煤,调整涉及产值超过900亿元。
以此次新纳入调整的奉贤生物科技园区为例,该园区总面积5.95平方公里,调整区域内工业企业82家,其中51家关停淘汰,其余31家转型升级。未来,园区将被打造成为北杭州湾生物港、南上海科技创新基地,并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高端产业社区。
产业结构调整,上海严格标准。去年,上海出台国内首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能效指南》,制订差别化电价实施办法,以强制性、约束性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在这份最严清单面前,一些行业,如铁合金和平板玻璃、皮革鞣制等,已在上海工业目录中消失。对一些不适合在上海发展的产业,不但要“扶下马,更要送一程”,在帮助其升级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为其向长三角或中西部城市转移提供条件。
严苛的结构调整,促使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已由2010年的0.955吨标煤/万元,降至2014年的0.737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2.95%,年均下降6.3%,提前一年实现下降22%的“十二五”节能目标。而在有效控制城市工业用地总量的前提下,这样的调整,也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有了空间。
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为贯彻建设用地减量化要求,实现“负增长”目标,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做“减法”基础上,也不忘做好“加法”,包括恢复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恢复“乡愁”风貌。首批以近郊休闲型为特色的嘉北郊野公园、以“农”为特色的廊下郊野公园、以近郊都市森林型为特色的浦江郊野公园等7个郊野公园“含苞待放”。7个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其中正在实施的一期面积约50平方公里,涉及减量化搬迁企业就达516家。